物价决不会无限地涨下去,它的极限就是民众,也就是占人口90%以上的工资阶级的工资承受水平。
结果就是实业因为成本高涨,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
同时降低职工福利,甚至是降薪裁员。
而降薪裁员又反过来打击了民众的消费能力,
并把资本更加推入还可以赚钱的领域:房地产。
然后,恶性循环,大萧条不可阻挡地到来,吞噬一切。
所以,如果大家以后也做老板,我真心地希望你们尽可能地提高员工的福利和待遇。
一来你可以获得一个好名声;
二来可以根本性地扩大内需促进社会购买自已的产品。
美国就是这方面榜样。
所以,一线城市正是高房价的更大的受害者。
再考虑到户口的限制,高房价将阻止外来人口进入一线城市,已有的外来人口大量离开。
因为较其它城市高的收入已被由高房价推高的生活成本所抵消。
所似虽然还有很多的工作机会,但实际上对外来人口已没有多少吸引力。
自80年代以来,中大型城市若没有来自外地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的服务,
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繁荣和较其它地区更好的社会服务。
社会已发展到30多年后的今天,根本不可能退回到30多年前。
以SH为例,1980年末户藉人口1146万,常住人口1152万。
2014年SH户藉人口跌破60%,而常住人口2425万。
也就是说外来人口约达970万以上。
试想这些人口有一半离开,在当前X国经济模式下,SH将一撅不振。
老话讲“抬得越高,摔得越重”,
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发展趋势,站在民生的角度看,无论房价涨跌,都相当不容乐观。
实际上,我绝对不敢说X国实体已无利润可嫌,
然而经过近拾年的发展,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已经大大缩小却是不争的事实。
洪水先从地势高的地方退去,萧条也会从最容易萧条的地方开始。
我的一个朋友前不久去上嗨跑业务,带回的信息也相当不乐观,基本上十单九空,剩下一单也很不确定。
站在大佬们的角度看经济,即得利益不愿意放手,实体经济又不能不救;
转型也是决非三年五载可以完成,况且风险巨大;
越来越多的人员要养活,税收就只能加重。
这种情况只能是死路一条。与其坐以待毙,何不捞最后一把?
所以一线房价被推高了。所以,民生凋蔽就指日可待,没有悬念。
二三四线城市由于长期扮演着给一线城市输血的角色(尽管同时它们也扮演着从下级地区吸血的角色),
并且靠与一线城市的互动生存(一线城市在科技,经济,信息,政策等各方面均较其它城市有明显优势)。
再加上一线城市的示范效应,二三四线城市在一线城市经济出现不振或者房价不能被一线城市带起以后,
二三四线城市的经济肯定会大问题,崩溃也说不定。
不是有个比喻,美国经济感冒,日本经济就会得肺炎,台湾经济就得心肌梗死。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