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升商网进出口贸易公司!

太升商网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1
  • 2
  • 3
  • 4
  • 5

经济专题

陶冬:贷款坠崖是货币政策之过?

2016-08-21

    七月份全中国的银行总共新借出4636亿元,同比少增1.01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4773亿。
    数据一公布,市场大哗。
    银行贷款再次出现断崖式下跌,
    除了房贷外银行业在七月份出现净回笼状况,这在历史上极其罕见。
    七月通常是企业贷款的小月,承兑票据业务因为受到监管收缩而陷于停滞,
    去年巨额股市贷款又造成了一个庞大的基数,所以七月份数据有一定的失真。
    今年以来,虽然政策意向有过大的波动,人民银行的总体政策口径是偏松的,
    问题出在贷款市场,而不在央行政策。
    1)让银行有足够信心放贷的项目越来越少。
    民营企业见不到盈利,国有企业和地方平台弥漫着不作为情绪,
    银行找到高质量借贷客户越来越难。
    2)经济下行、产能过剩之下,银行对实业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十分审慎,
    这是银行的条件反射,是市场行为。
    这两点的共同之处,就是借款需求萎缩,直接影响银行贷款数据。
    近来人民银行政策重点放在流动性管理上,
    而非传统的利率、准备金率管理上。
    例如,债市利率持续大幅下降,近期发债的利率水平已经低过银行贷款利率,
    大型国企的资金成本大幅下降,甚至民企集资的利率也不像三年前那么疯狂了。
    同时央行的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汇率的掣肘,
    象征意义大一点的利率、存准率一动便可能触发本币贬值压力,加速资本外逃。
    所以央行着重流动性的数量管理多过资金价格管理。
    但是这些并不能解开实体经济中困局的核心--投资意欲低下。
    经济活动不景,借贷需求自然弱,央行再灌水,也是流向金融资产,而非实体经济,
    不仅帮不上经济的忙,反而在制造潜在的金融风险。
    本届政府的经济政策始终以货币政策作主打,
    财政扩张几乎消失,国企改革雷声大雨点小,钢铁厂关了没有三个月又开工了,新型城镇化已经不提了,
    政策舞台上来来回回都是人民银行的舞姿。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实施逆周期货币政策无可厚非,
    但是政策扩张的乘数效应日渐低下,对实体经济帮助不大。
    七月信贷数据反映出的正是这种尴尬--
    企业和银行对贷款都没有积极性,剩下央行用尽洪荒之力。
    让中国经济重新走上自主扩张之路,必须重新燃起民间投资热情,
    在于开放利润颇丰的高端服务业,在于允许不同背景企业在竞争中成长。
    有了新的投资标的,借款需求自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