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唤醒盛世更多沉睡的人?(上)
2016-08-27
作者:蔡慎坤
一趟不知奔向何处的列车,载着一群昏睡漠然的人。
没人知道什么时候到站,大家甚至不知道要去哪,他们几乎无法分辨哪个是自己的身体了。
然而还有希望,那个婴孩醒了!
尽管他暂时只能用手势表达自己想要的未来,
但他只要不放弃,甚至放声嚎哭,必可唤醒更多沉睡的人……
这段文字如同一个童话故事,抑或说是一个寓言,
这不由让我想起清华大学郭于华教授一段深沉的话:
我未必能唤醒周围的人,我只是挣扎着不让自己沉睡;
我没能力推翻一堵墙,但我不会给这堵墙增加哪怕一块砖;
我注定改变不了权势,我只是抗争着不让权势改变我;
我可能一辈子看不到未来,但我永远铭记着自己的信仰和方向。
每个人灵魂深处都有颗种子,有人选择弃置,有人会给它创造成长的土壤。
今天面对现实,我们常常只能是无奈和惆怅,或者只能妄议百年前的中国。
金满楼在《帝国的凋零:晚清的最后拾年》中说,
晚清最后拾年的核心是“激进与保守”之争,
最后“激进”的革命战胜了“保守”的立宪,
枪杆子逼走了皇帝,中国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事实上,晚清推行新政后,根本就不存在保守一说,
晚清的最后拾年与其说是“激进与保守”之争,
倒不如说是“革新与革命”之争,
最后“革命”战胜了“革新”。
推翻皇帝而没有改变专制的结构,这种革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革命。
就辛亥革命而言,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观念固然是很浪漫主义的,
但在当时只有审美价值而没有现实价值。
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在于赶走了皇帝,但最大的败笔也在于此,
因为革命的目的本应是推翻专制结构,
而不仅仅只是把矛头指向满人皇帝。
1904年,慈禧70大寿,著名记者林白水撰写对联登在《警钟日报》上讥讽慈禧,
当时全国报纸争相转载:今日幸西苑 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
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
50失琉球,60失台海,70又失东三省!
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
没想到,此时的慈禧心态平和,既没有查封报馆,也没有追究其他报纸,
犯上的林白水事后也居然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