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中国三大政策性银行手里已经积攒了至少2万亿元人民币的新资本用于发放贷款,
今年以来通过发行债券并从央行获取低息信贷,已经总计筹集了3.4万亿元人民币。
截至目前,三大政策性银行总资产规模扩大到21.3万亿元,超过了英国GDP总和。
三大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015年4月李克强考察国家开发银行,两度要求“任务加码”,
加大对棚户区改造、重大水利工程、中西部铁路、信息基础工程等项目的贷款发放。
瑞银分析认为,李克强的考察行动初步揭开了政策组合中的重要一环:
为稳增长,决策层希望通过政策性银行放贷支持基建投资、增加公共品的供给,
而央行将为政策银行提供流动性、甚至直接注资。
国开行回归“开发性金融定位”,
这一改革方案意味着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的国开债将拥有国家信用、风险权重为零。
作为改革方案的一部分,决策层将为国开行注资,
注资方可能包括财政部、央行,注资后国开行的政策性地位将大大增强。
而进出口银行改革强化政策性职能定位,
充分发挥在稳增长、调结构、支持外贸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功能和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
建设成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较多,
首先它可以对实体经济项目提供贷款,
目前国内很多基建项目都是由政策性银行提供贷款,
它的贷款一部分是来自于自有的资本金,
有的是发专向债筹集来的,有的是外汇储备注资的,
还有一部分是PSL再贷款融资,
即央行把钱给到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再把这部分钱贷给实体经济,
这相当于释放了基础货币,是相对来说比较有效的一个方式。
相对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优势是不吸收存款,
目前主要资金来源是央行和外汇储备,成本是相对较低的,
期限也比较长,比较稳定,
因此可以去对接期间较长但收益率较低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