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房地产相关的上下游行业已经疲态尽显,
根据中国钢铁协会公布的数据,作为房地产上游的钢铁行业,今年钢铁消费量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钢贸企业坏账和信用违约此起彼伏。
作为房地产下游行业的装修、家居、电器等行业也十分萧条。
可以预见,鄂尔多斯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小伙伴,会有更多滞销楼盘变相加入鬼城阵营。
由于相关政府机构的遮蔽,这个过程不事张扬,且会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
不同城市土地供应量、房产存量、城市吸引力、人均收入、人口结构等等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比如贵州和兰州的路径就大相径庭,南京和南宁也踩着各自的衰退节奏。
2014年以来,二三线城市的房价陆续下降,一线城市也出现松动,但无论从成交量和公众预期来看,降价幅度显然还远远不够。
而与此同时,开发商们倾向于宣扬一种论调,根据土地和建筑安装成本,很多楼盘的利润率已经很低,房价降价空间不大了,
部分楼盘甚至以接近成本价在销售,要求开发商进一步降价是不合理的。
这种说辞固然很符合开发商的心态,但这同时又是十分荒谬的一种定价逻辑。
大部分时候,决定市场价格的并不是成本,而是交易双方的博弈均衡点。
当有限的降价并没有带来预期的交易,说明价格降幅远远不到位,
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策略往往以失去宝贵的出逃窗口为代价,那样最终结果不但无法保本,甚至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对于那些资金链压力越来越大的开发商,他们的机会之窗正在关闭。
对很多开发商来说,根本不是一个保本或者微利的问题,而是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生存或死亡的游戏。
在开发商、相关行业、地区差异和价格调整等众多聚合起来的信号冲击下,
作为市场的主体,掌舵房产公司的企业家们,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和策略来迎面楼市风暴呢?
评论人士或许可以泛泛而谈,但真正的行业智慧必然来自业内精英,来自那些喜欢思考的企业家。
关键时刻,企业家的视野和领导力,可以决定一个开发商的命运。
我们奉劝有眼光有远见的开发商,不要看着自己溃烂的手臂一天天变黑,活在死亡的恐惧中。
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来一次深幅的降价来出逃,不惜降价70%到80%。
如果没有降价的勇气,那么你将是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