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想起“超人”称谓的李嘉诚。
从2013年以来李嘉诚旗下公司大量抛售大陆资产,转而在欧洲购进大量资产,如今其欧洲资产的利润贡献率已经超过大陆和香港的总和,
在资产的地域配置上玩了一个漂亮的乾坤大挪移。商业逻辑或许不是李超人决策的全部考量,但起码是他冠冕堂皇的说辞。
如今回头看,不得不佩服李嘉诚对市场的精深理解。
而在本土市场,王石领导的万科和王健林领导的万达无疑代表了大型开发商应对危机的两种策略。
万科向来强调危机意识,强调未雨绸缪,确保资产安全,万科旗下商业地产的变现,其在全国主要城市降价以求快速销售的套路,都是这种策略的反应。
万达则凭借着其强大的融资能力和独特的商业模式,可以趁着危机时刻大肆进行资产扩张,房地产市场的调整,都变成万达发展的黄金时刻。
目前万达正极力推进其商业地产在香港上市,看来,万达已经充分准备资金,准备故伎重演,趁着行业调整进行收购和兼并,进一步做大规模。
而众多中小企业面对市场调整和巨大的不确定性,金盆洗手撤退抽身也可以是一个良好的策略。
过去十多年所谓的房地产黄金时代,造就了一大群房地产富豪。
经过了数年来的舆论纷争,大众看清了在房地产市场中众多角色的存在和开发商的无奈,“房产奸商”的污名仍在,
但坦率地说,开发商的公共声誉没有享受到价值创造者应有的公共认同。
随着楼市的调整,开发商的公共声誉将面临新的考验,一个践踏商业契约卷款跑路的开发商将败坏整个行业的声誉。
面对楼市泡沫破裂趋势,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纷纷粉墨登场,维护既得利益格局。
但面对市场冲击,最值得关注的是开发商,是那些富有远见的企业家的选择。
在政府政策、楼市趋势和企业利益这种多重约束下,企业家才能做出最优解。
全国数千数万个房地产企业家,必然都会以各自所掌握的资源和理性决断能力来应对楼市泡沫的调整,
这个过程会有很多误判,会有很多人出局,但肯定会衍生出很多经历市场考验的商业智慧的结晶。
楼市泡沫破裂是一场被人为延迟的调整,同时也可以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对于那些有所准备的企业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在更严苛的竞争环境中,那些更有行业洞察、资金实力、品牌实力、管理优势的开发商,将成为危机过后的赢家。
我们无意预言谁将在这个过程中胜出,但历史必将会赋予那些最终胜出的企业家足够的荣耀——他们才能救赎整个行业的沉沦和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