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是个什么名堂?
2016-10-07
光明日报10月2日消息,最近,校园招聘将迎来高峰期。
有数据显示,预估届时将有1000万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
不过,其中一部分人并不着急就业,
而是选择暂时游历、陪父母、了解市场等,
成为“慢就业一族”。
“慢就业”将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希望社会能更包容“慢就业”,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都说纸媒已经死了,但有时候读报还是能有收获的。
这不,偶尔看了一眼报纸,就学会了“慢就业”这个词。
到今天我才明白,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不是问题,是因为有一部分人不想马上就业,
他们处于慢就业状态,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
中国是个概念发明大国,在二十几年前,把失业叫成待业,
现在失业又多了一个外号,叫慢就业。
大学毕业,按一般习惯,必须是要就业的。
尤其是读到博士研究生毕业,不就业干嘛呢?
当然可以接着做博士后研究,但做完了之后,还是得就业。
况且,我们大中国每年毕业几十万博士生,能做博后的,能有几人?
其实,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孩子读完本科甚至专科,就该找工作了。
再往下读,别的不讲,家里供不起了,此前就砸锅卖铁,捉襟见肘了。
所以,真正的慢就业,只适合于极少数家境富裕之人。
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可以等得起。
就算以后一辈子不工作,家里的余钱可以养他们一辈子。
这样的家庭,过去有,现在依然有。
北上广深诸多有几套房产的家庭,卖上一套房子,孩子一辈子吃喝都有了。
只要不胡乱造,老老实实待在家里,真的不用愁工作的事儿。
在民国的时候,还有家庭刻意让孩子抽大烟,
因为抽了大烟人就老实了,待在家里一门心思只是过瘾,
就不会出门捧戏子,花大钱,家里的钱足可以让他平平稳稳过一辈子,
前提是当年的大烟很便宜。
但是,问题是大多数家庭没这个本钱,让孩子上学,就是为了日后的就业,找一个饭辙,好安身立命。
慢就业这个词儿说说轻松,在这个慢的过程中,谁来养他们呢?
当然,找不到工作慢就业,比起大学毕业马上创业,还是要靠谱一点,至少,造掉的银子会少很多。
前一段轰轰烈烈地大学生创业热潮中,真能创出名堂的,跟白乌鸦一样的稀少,
如果想去找这样的宝贝,能碰上算是运气。
能看见的,都是折戟沉沙之辈,或者说坑爹的祖宗。
原本我们的大学就先天不足,不肯改,
却来了扩招,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从专科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就严重掺水,
乌央乌央涌出来之后,又赶上经济下行,毕业即失业,已成定局。
在这种时候,有关部门要干的,不是想出几个新名词,把失业装修成华丽的牌匾,
而是着手职业培训,赶紧让这些不合格的大学生补补课,回回炉。
在这期间,学费就别收了,多积点德,比什么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