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受到“排挤”的李经纬被调到濒临倒闭的三水酒厂当副厂长,
那是一间只有几口米酒缸的作坊。
但是换了新的环境,李经纬的聪明才智得以全面爆发。
他带着厂里的几个年轻人,背着米酒到临近的佛山、广州等地找酒楼挨家推销,
为酒厂开拓新的通路。
那之后,他又开发出一条啤酒生产线,推出了猫头鹰牌礼品酒和强力牌啤酒,
将啤酒事业做得有模有样。
10岁起,他开始打零工,擦皮鞋、修水电,在印刷厂当工人。
李经纬干过各种苦活,没有进过一天学堂。
在印刷厂当排版学徒期间,李经纬学会了认字,3年后,他成了该厂的副厂长。
工作之余,李经纬喜欢运动,篮球、足球都擅长。
印刷厂期间,李经纬在篮球场结识了三水县武装部的一位领导,深受对方赏识,
后被提到了县体委当副主任。
上世纪80年代初,一度资不抵债的啤酒厂已经站稳了脚跟,每年能有几万元的净利润。
李经纬也在期间升任厂长,掌握了绝对的主导权。
一次去广州出差,他在街边买了一听可乐,这是他第一次喝这个饮料。
喝完一罐后,李经纬产生了做饮料的念头,
没多久,一个机遇就跑到了他面前。
彼时,国家体委为了改变体育科学研究落后的状况,向各研究所下达了一批研究项目,
其中就包括运动型饮料。
随后,广州体育科学研究所研发了一款新式饮料,
据称既可以让运动员迅速恢复体力,普通人也能喝。
几位教授和研究员拿着成果先后找了几家汽水厂、啤酒厂,没有人愿意接手。
为新饮料做新品牌需要投入,大家过得都很滋润,没必要冒这样的风险。
一次偶然的机会,项目中的一位教授结识了李经纬的表弟,
随即决定带着配方去三水一试。
那时候的三水酒厂还很破旧,教授们去了坐的都是条凳。
李经纬很珍惜这次机会,科研人员来了一律大鱼大肉招待,
并且当场拍胸答应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
在三水的厂房里,项目组前后花了3个多月时间,经过130次试验,
最终做出了一款橙色的、含碱电解质的饮料,
这就是日后的“东方魔水”健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