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凋敝会引发社会动荡
2016-10-18
相比地产和金融,资源、生产型企业往往就没这么幸运了。
它们正在遭受多重挤压,苦苦挣扎,随时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
首先,因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产品滞销。
既然产品滞销,那就是产能过剩,要关停并转去产能。
一大批工人正在或即将处于失业、半失业的状态。
大规模失业,进一步压缩有效需求。
由于社会经济规模受制于有效需求,压低有效需求,社会经济规模也必然下降。
其次,为了避免投机资金把外汇当成价值洼地,
宁可消耗巨额外汇储备,也要维持强硬货币的形象。
这必然导致商品倒灌。
如此一来,国际市场上,原有的产品价格优势不再,
已经不再具备物美价廉,性价比高的优点。
原有的出口订单,急剧下降。
粮食、水果、乳类、肉类等食品,煤炭等原材料的商品倒灌
必然对国内的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和煤炭等原材料行业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
商品倒灌进一步压缩本来就严重不足的有限的内需。
(另外,商品倒灌严重影响外贸盈余,外贸盈余下降,外储增量下降。
外储是维持本币汇率稳定的最重要的资源。
一旦外汇下降到一定程度,本币的汇率就无法保证。)
再次,各种投机,尤其是房地产投机,难免推高生产企业成本,挤掉最后一点可怜的利润。
每一样商品都包含地租。地租无处不在。
房价上涨,房租上涨,工人要求涨工资。
房价上涨,零售商品价格上涨,工人需要涨工资。
房价上涨,人工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
房价上涨,厂房租金上涨,生产成本上涨。
只要房价上涨,人工、原材料、厂房租金会全部上涨。
还有,各种投机使财富迅速集中,社会金字塔更加尖锐,
顶层聚敛越来越多的财富,底层不断套牢。
内需更加不足。
最后,由于投机加剧,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出,
债务负担越来越重,面临被瓜分的风险。
既然干几年实业,不如稳稳当当炒房,那么盈利的企业必然不再增加订单,
而是减少投资,甚至逐步压缩现有生产规模,把富余资金投入投机之中。
全社会生产规模下降,亏损的企业,更加难以盈利,
只能不断借新还旧,最终被利息压垮,难以脱身。
企业的困境,加剧当地的困境。
生产性行业不断凋蔽,资金不断流向金融投机行业。
生产性地区经济全面下滑,当地财政陷入困境。
在实体凋蔽时期,同样是金融投机,生产性地区的房产往往很难成为投机目标。
这时,甚至有人抛售生产性地区的房产,去金融业为主的地区买房。
经济崩溃的地区,难以就业,无法生存,是当地社会底层迁徙的原因。
经济崩溃地区的房产难以升值,没有利润,
大量失业人口聚集,社会治安下降,是当地社会顶层迁徙的原因。
于是,这些地区人口净流出的地区。
经济萧条,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必然下跌。
这时如果推行税制改革,便可能使生产性省份的税收进一步下降,
因为不同税种的所属不同,有些税种的全部或大部分税款要上缴中央政府,
而不是留给地方政府。
对这些地区来说,祸不单行。
经济下滑,税基下降;税制改革;税收大部上缴中央政府;
本地土地投机不旺,无法炒作土地获利。
实体凋蔽,金融暴走的时期,生产性地区的财政危机,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这时,地方政府会想尽办法筹钱,一般来说,主要包括砸锅卖铁、挖地三尺、沿门托钵。
如果这三招不太好使,上级政府又不愿意伸出援手,当地基本难免财政破产。
失业人口怎么就业?全民创业是不靠谱的。
大家都修自行车,卖早点,摆小吃摊,开杂货铺,
且不说城管管不管,哪有那么多自行车可修,
那么多人买早点,吃小吃,买百货?
多数人只能向金融投机地区移民。
维护治安也好,赈济灾民也好,都需要钱。
地方政府偏偏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