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升商网进出口贸易公司!

太升商网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1
  • 2
  • 3
  • 4
  • 5

经济专题

经济危机中的致富良机

2016-10-23

    地方政府挖地三尺,必然激化社会矛盾,所以必然尽量采取其他相对温和的手段。
    极少数人等的就是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沿门托钵、砸锅卖铁。
    规模较小的企业任其自生自灭,规模较大的企业则要完成化公为私的过程。
    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不会由国家出政策获得去库存的机会,
    它们被划为僵尸企业,被描述成拖垮全国经济的包袱——
    却没有人分析,既然有亏损就有盈利,那么这些僵尸企业的亏损哪里去了,成了谁家的盈利。
    至于没有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被描述成阻碍全国复苏的障碍。
    其实,按照这个标准,房地产企业基本都可以算是僵尸企业。
    社会顶层在刺激经济,投机、转移债务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利润,
    免去了大量的债务,这些利润干什么用?
    自然是用于产权扩张,瓜分肥肉。
    债务不能被减免往往被划为僵尸企业,将被强行停止借新还旧的过程。
    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化公为私。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影响决策的能力,
    一方面是一部分社会顶层渴望在它们陷入债务危机时期,
    以极低的价格廉价收购它们,或者让他们化公为私。
    有些时候,原先的管理层也希望推动这个过程。
    因为许多时候,私有化之后的管理层就是原先的管理层,
    唯一的变化,是这些人从企业的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
    这些企业经过这样的过程,真的提高了效率了吗?只有天知道了。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必然导致工人命运的转折。
    他们和管理层的命运从此分道扬镳,从此进入金字塔基,难以翻身。
    当年东北的大下岗,便是一个失控的化公为私的过程。
    大量财富在一夜之间化为私有。
    占据这些财富的原领导层知道这些财富来路不正。所以,他们迅速变现。
    这个过程,通俗地说,是拆毁大楼卖钢筋。
    他们并没有投资实体产业,搞再生产,
    而是把变现的资金用于购买房产或者金融产品,然后去当寓公。
    头类富豪移民海外,二等富豪移民北京、上嗨,三类富豪移民大连。
    他们都成了食利者。
    那些失业的劳动者,丧失了工作的机会。
    他们就是开个小店都没有消费者,搞三产增加就业只是一句空话。
    于是,只好全国各地打工。
    对这些劳动者来讲,他们没有资本,只有廉价劳动力,
    不外出打工,又能怎么样?
    于是,富豪和穷光蛋都出来了。
    东北的经济,只能靠残存的一些国企和政府的支出维持。
    有这些最基本的企业生产、政府支出和对应的消费,才能有少得可怜的有效需求,
    支持规模有限的二产、三产。
    前两年各地上各种大项目,政府开支扩张,各地需要重型机械、资源,东北暂时恢复了一段。
    现在各地政府负债累累,以装备制造、资源等生产性产业为主的东北经济自然再次崩溃。
    有人说,东北有资源,所以东北应该能发展。
    这种说法忽视了三点:
    第一、国家当年大量开发东北资源,现在东北许多资源已经枯竭或即将枯竭。
    第二、许多东北资源已经私有化了,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在海外、北京、上海、大连享受生活。
    当地资源丰富不丰富,与当地群众无关。
    第三、本币汇率居高不下,商品倒灌时期,大量进口资源时期,
    东北当地资源并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大量生产资料已经归私人所有,这些当寓公的人即使获得利润,也不在当地投资,
    而是在海外、北京、上海、大连买房,或者投资金融产品,东北成为资本净流出地区。
    要重振当地经济,只能剥夺这些人的财产,把这些利润重新用于当地投资,而不是转移出去。
    这显然需要使用非市场经济的手段。
    东北的情况,很像外蒙。
    外蒙有世界上人均储量前列的各种资源,
    外蒙也有世界上比例前列的贫困人口。
    经过私有化,大量资源化为私有,有钱人或者移民欧洲、美国或者生活在乌兰巴托,
    他们靠出卖资源享受穷奢极侈的生活。
    于是,大量利润不断转移到海外,购买房产、投资华尔街或者存入瑞士银行,
    而不是投入再生产发展经济,国内资本紧缺。
    多数人则穷得要饭!
    这样的行为,毫无疑问有利于金融地产行业和以金融地产业为主的地区,
    对生产性地区则是毁灭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