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土改”为红军筹款
2016-11-02
1950年6月,中央决定在“新解放区(1947年之后“解放”的地区)”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一声令下,整个农村立马笼罩在红色恐怖、血雨腥风之中,
200多万地主的人头纷纷落地。
为什么要开展“土改”,为什么要杀那么多地主?
《西行漫记》的作者——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大意):
我曾追问毛,井钢山时期,苏区的面积只有那么大,
人口只有200多万,每年的税赋有限,
你们是怎样解决几十万红军军粮军饷的?
毛“王顾左右而言他”,回避了斯诺的提问。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记者斯诺足迹遍布全世界,见多识广,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是个内行。
毛为什么不直说呢?显然有难言之隐。
20世纪30年代,红军在井钢山五次“反围剿”,
枪炮齐鸣,火光冲天,捷报频传……最后兵败逃窜。
仗打得那么热闹,支撑热闹场面的军粮军饷、武器弹药补给……
钱,从何而来?
“战士(农民)的鲜血”好理解,打仗要死人,死的战士都是农民;
“农民的血汗”也好理解,打仗要消耗钱财,消耗的自然是农民的血汗钱。
“地主的鲜血”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从1927年秋收起意,入井钢山搞武装割据开始,
红军一直是沿袭“打土豪”的办法,解决军粮军饷的。
他们每“解放”一个地方,便把那里的地主通通杀掉,夺取他们的财富充作军粮军饷。
“红区”大大小小的“土豪”打光,没得油水可捞了,
便派出突袭队,趁月黑风高之夜,到“白区”去打“土豪”,斩尽杀绝,掳掠一空……
久而久之,“白区”靠得近的“土豪”也打光了,老百姓跑得精光,
形成一条30多里宽的“赤、白交界”绝无人迹的“阴阳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