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从今天的角度也许说,朱镕基当年的做法,似乎不符合如今所推崇的“市场配置资源”一说。
确实,朱镕基从来不是“市场万能论”派。
相反,他清楚的懂得市场的局限,强调政府纠偏的功能。
早在199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就引用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话说:
市场既没有心脏也没有大脑,既没有理智也没有良心。
朱镕基认为,没有政府的经济干预,只有市场所带来的缺陷,是不能得到纠正的。
确实如他所说,对市场不管,当时已有不小的教训。
房改之初,正是因为有了“朱镕基式的政府干预”,
城镇市民买房不仅政策规定国家要补贴上百元,
而且个人每平方米也只需花上几百元就可以买得到经济适用房。
可惜,由于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方面的利益集团的抵制和制约,
也许还有地方和企业财力所限,
在后来的房改中,购房补贴几乎和绝大多数城镇居民“绝缘”。
当然也有例外。
饱受了高房价之苦,经历了房改的蜕变的历史,
今天的人们一般会以为,如今的房改再也没了政府的公共财政补贴。
此言谬以。
放在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老百姓身上,买房上的政府补贴也许早已成了“天方夜谭”,
但在一些国家机关及公务员身上,政府的公共财政补贴一直就没有停止,
尽管补贴的水平远远没有和房价暴涨一起“与时俱进”。
就以国家房改的主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门2015年的部门财政决算为例,
在其去年29亿多元的部门支出决算中,其部门人员自身的“住房保障支出”就占到4835.05万元,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用于“购房补贴”(决算支出为955.98万元),
相当于其年度日常公用经费(4889.17 万元)五分之一(19.55%)。
国务院的一个部门况且如此,
全国的政府机关的“购房补贴”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