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当初房改开始之时的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政策,究竟是怎样设计的?
它和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和住房问题的现状,巨大的差别究竟在什么地方?
房改大规模推行这十八年来,市场和政策异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这个地步?
让朱镕基欲言又止的当今“房改更多的失误”,又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要搞清让朱镕基不便细说的上述种种问题,
就必须全面回顾和反思这一二拾年来中国的房改历史。
只有通过历史和现实的比较,才能更清醒的认识在这一二拾年里,
导致当今民怨沸腾的房地产和住房政策,
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失误不断”、逐步跌入“深坑”、
最终走向今天“异化变质”的。
朱镕基的房改初心:一切围绕解决群众住房困难而非GDP
现在左右中国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政策的最基本的立场和目标,
毋容置疑,是保经济、保增长。
尤其是2008年出现全球性金融危机后,
每当国内经济增长不振,或者房地产市场“泡沫不举”,
从顶层到地方,各级政府总是会出台各种救市政策,唯恐房地产对GDP的贡献率下滑。
这也使得本来就市场要素不强、自由竞争不充分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按照有限的市场规律“去泡沫”机遇。
政府究竟应该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政策中起到什么样作用、担任什么样角色,
是以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为纲,
还是唯GDP和经济增长率是举?
今天中国各级政府的选项和现实操作无疑都是后者。
其实,在这个涉及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政策大是大非的方向问题上,
当初房改启动时的选项,和今天的政策及市场走向完全相反,
那时候政府推动和实施房改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如何解决老百姓的居住问题而非其他。
至于房改尤其是商品房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
那最多也是当初启动房改时的“衍生和附带產品”,
而绝非根本的目标,更不会成为政策和市场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