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是由林徽因设计的,公墓分墓区和骨灰堂两部分。
墓地或骨灰安放的位置,主要根据逝者生前政治级别而定。
万里夫妇墓地所在的公墓东一区,主要安葬党的领导干部。
1950年,任弼时因病逝世,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故去的领导人,
也是八宝山建成后入葬的首位领导人。
因此,任弼时墓被称为“八宝山第一墓”。
此后,中央政府副主席、民盟主席张澜的墓就挨着任弼时墓的西侧。
1955年,纪念瞿秋白逝世二十周年时,他的遗骨从福建长汀迁葬到八宝山,葬在任弼时墓东侧。
于是,第一墓区就在这一基础上形成。
以任弼时墓为基准平行于两侧是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国家主席、中顾委副主任等级别的领导人,
包括彭真、姚依林、陈云、宋任穷、李先念。
一墓区东侧(东一区)主要是中共领导干部,
西侧(西一区)多为民主人士,其中不少教育、文化界人士
如徐悲鸿、闻一多、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等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