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让“中国模式”崩塌
2016-12-31
李宁
短短几年时间,持续升级的雾霾危机扩大至整个中国社会。
当所有人为雾霾找各种原因分析或抵御时,不该忘记中国式雾霾的关键主因,
即一些学者们鼓吹盛世的「中国模式」。
以拉动官员政绩为目标的GDP论与全民健康福祉严重背道而驰,
此前主要体现在贫富差距与安全感缺失,
而今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在雾霾面前也不得不面临挑战。
雾霾的出现,恰恰表明了中国模式的崩塌与血淋淋代价,
而对雾霾的战争,亦将推向对整个特色体制的追责与唾弃。
截至12月20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市的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
每立方米已超过500微克,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承受水准。
以石家庄市区内「世纪公园」监测点PM2.5和PM10为例,
一度双双突破1000微克/立方米。
这一指数是国际规定的空气六级严重污染级别(300微克/立方米)的三倍多,
堪称「危险级」、「恐怖级」。
雾霾一年比一年严重,中国人对雾霾由最早的无所谓或调侃情结,
已经转换到明确的反对与逃离。
多年来的中国式环境污染,从来都没有像今天雾霾这样引发全民讨论。
雾霾的代价是极其严重的,根据绿色和平组织计算,
中国今年最严重的大气污染已影响了4.6亿人,
污染程度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日常指标的6倍。
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户外污染。
中国的空气污染平均每天会导致4000人死亡,占中国总死亡人数的17%。
目前很难统计出近些年由于雾霾而导致的病情、死亡与社会代价。
今天中国式雾霾的根源并不难找,
它既不是自然结果,也不是单纯类似英国当年的工业化污染导向,
它始作俑者的罪魁祸首是政治体制。
在半极权化半市场化的中国模式下,
中国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型经济,产能持续过剩,
在民众期盼的去污染与官员追求的保GDP的选项中,
政治导向必然选择了后者,
因而所谓的经济转型、结构性调整在中国数拾年成为空谈,流于形式。
人们缺乏监督政府的权利与自由,甚至于对此稍微作出一些反对,都将面临巨大的人身安全。
比如,前几天在成都一些人因为雾霾严重,在市中心戴口罩坐了十分钟,结果全被员警带走。
更早之前,很多环保人士还被各种莫须有罪名,比如「嫖娼」或「非法出版」等抓捕入狱。
归根结底,雾霾只是中国模式的负作用表面化体现之一,
更多的污染仍在继续,比如毒食品、毒土地等也是触目惊心。
对政府毫无监督约束权的人们,不管是污染,还是腐败,
又或是拆迁、雷洋事件等,都应清楚知道,
不解决基础的政治问题,雾霾也好,其他也罢,都不可能得到根治。
这样的社会,除了逃离或明确反对,
大概都是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