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24节气中的小寒,意味古代中原地区进入冬季较为寒冷的日子。
中医师指出,踏入小寒需更著重「冬藏」,
即收藏身体的阳气,包括减少捱夜、多晒太阳、热敷保健穴位,
均有助身体温阳补气,抵御外邪入侵。
注册中医师邱宇锋表示,在中医角度,踏入冬天小寒后,要避免阳气虚损,
因为阳气足够才能抵御外邪及防病,
即使患病,阳气充足的人士都可以加快康复。
《黄帝内经》指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即冬天阳气不足,以致感受寒邪,令寒邪有机会一直潜伏体内,
至到了春天再受风邪侵袭,风寒病情便会变得更厉害。
临床情况显示,小寒之后较多人因为阳气不足,不够强壮而易患病,
常见包括因外感及久咳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