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历史遗忘的人-伍连德(五)
2017-01-18
1910年冬,西伯利亚与中国东北哈尔滨一带肺鼠疫流行,
疫情扩散迅速,一路南下,直逼京畿,每日死亡人数以百计,
当时日俄以保护侨民为由,威胁清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疫情,
将不准中国人进入参与防疫,进而控制东北三省。
晚清风雨飘摇,列强虎视眈眈,鼠疫又是可怕无比的大疫,
情况真是恶劣到不能再恶劣。
正在天津主持中国第一所现代医学院——天津陆军医学堂的伍连德,
临危受命,辞别妻儿,年仅31岁的他,只带着一个助手就抵达哈尔滨。
义无反顾地直扑一线,出任清廷特派全权总医官。
疫情远比他预料的要严重得多,一个英国制的中型的显微镜,及研究细菌工作的必需品:
酒精、试管、剪刀、钳子。
在这场战争中,这些便是伍连德所有的工具,剩下的就是勇气和决心。
他要以一己之力,对抗肆虐人间的妖魔。
不畏生死,只为救人!这是作为一名医者,对职业操守的坚持,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
他说:“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
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
在当时的医学界,以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为首的科学家们,
普遍认为鼠疫是由鼠传染给人的,对抗鼠疫的方法也非常简单:灭鼠。
伍连德却认为是可以通过人和人之间传播的。
他仔细地调查研究,发现此次烈性呼吸性传染病病源,来自于一种草原上的旱獭,
捕杀旱獭的猎人和皮货商是第一批感染者,最初感染死亡率几近百分之百。
并立即组织力量,采取果断隔离措施,灭杀病源。
分设了“疑似病院”和已罹患者病院。
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肺鼠疫”的概念。
患鼠疫的病人被放置在隔离区,为搞清病因病理,
他在疫区,不顾政府和其他医生的反对,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史上第一例疫尸病理解剖。
疫尸病理解剖,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肺鼠疫,是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经呼吸传染的。
医生护士也都不戴口罩。为使救助人员免受感染,伍连德发明并命令赶制了大批口罩
——一种特殊的加厚口罩。
这种口罩的制作方式简单,每个只需国币二分半,价廉物美,此为后人称作“伍氏口罩”。
老百姓们都纷纷戴上了口罩,死亡率大大地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