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劝酒文化背后的逻辑
2017-02-02
来源:网文/作者:肥肥猫
世界上嗜酒如命的国家有的是,比中国人贪杯的民族多了去了,
但人家大多都是自己喝自己的,绝不会管到别人杯子里去。
自己躲着不喝却想尽办法让别人多喝的,惟中国独此一家。
劝酒文化绝不只是个礼仪性的东西,而是要实现两个目的:
1、服从性测试。
2、诚意测试。
服从性测试,指的是劝酒者通过观察你是否服从他要你继续饮酒的指令,
观察你能不能为了“场面”伤害自己身体,来判断你对其的服从程度。
听着好像很扭曲,但其实这是一种最典型的权力的彰显方式。
尤其在掌权者自感权力并不稳固的时候,
他往往需要周围人反复以各种“确权”的仪式让他确信自己权力在握,
对方被逼喝酒的窘态,是权力持有者在酒桌上最佳的享受。
劝酒者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可谓出尽八宝。
有些劝酒者喜欢把利诱包装成威胁,“你不喝可不够朋友啊”,
言下之意是喝了就是朋友;
有些劝酒者喜欢把威胁包装成利诱,“这杯干了,这个合同就是你的了”,
言下之意是不喝你就出局了。
有些人觉得这个逻辑很荒谬,但服从性测试恰恰必须荒谬。
就比如“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服从性测试:
上级其实心里知道这不是马,下级也知道这不是马,
上级知道下级知道这不是马,下级也知道上级知道自己知道这不是马,但是你还得说这是马。
双方心知肚明,互飚演技给外人看罢了。
对显而易见的荒谬依然表示服从,才是服从性测试的核心意义。
同样,在酒桌上,你以为他真的不知道喝下去你会难受?
不知道对身体有害?不知道你第二天会头疼欲裂?
劝酒者完全知道,太知道了。
但这种伤害和痛苦恰恰是意义所在。
如果没有后果,则无法测出“服从”的程度。
在政界,这种测试是往往是一场宣誓效忠的仪式,提醒你上下关系要怎么摆;
在商界,这种测试是给大家明确“到底是谁有求于谁”。
看似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其实从来都不是平等的。
2、诚意测试,指的是劝酒者时刻在观察被劝者是否能够放下心防和体面,向劝酒者及旁观者展现丑态。
维系一段关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醉酒就是这种代价。
醉酒后的丑态是一种小剂量的抵押物,在人和人之间还不能完全信任,
但又需要建立合作关系的时候,是某种意义上的credit enhancement。
所谓“喝到位”就是在说这个。
如果一顿筵席散尽,你仍然表达清晰,步履稳健,会被认为“今天没喝到位”,
言下之意你没有向我交付丑态作为抵押物,
你仍然将你自己的体面、形象、自尊看得比我对你的信任更重要。
直到喝的疯言胡语,脱了上衣跳舞,吐完躺倒,
劝酒者心目中的抵押品才算足额交付完毕。
这期间观众越多越好,洋相越大越好,
起哄者和围观者实质上都是抵押交付的见证人。
美国大学的兄弟会也是这样,入会的时候需要经历羞辱性的仪式,
比如骷髅会据说需要当众手淫,其道理是一致的:
一个时刻体面的人一定是抱着戒心的人,不值得信赖。
这种酒桌文化也并不是什么“中国的古老传统”,而是最近几拾年才兴起的东西。
至于这个传统的来源,有人说是TG带来的下层军队文化的杂交物,
理由是中国酒局对于高度蒸馏烧酒的偏好,
和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偏好黄酒完全不同,我觉得有一定道理。
中国的“商”许多是从“官”变来的,而中国的“官”又是从“军”脱胎而来的。
而权力等级体系体现的最淋漓尽致的,必是军队无疑。
我们从熟人社会转为陌生人社会才几拾年而已,
而缺乏成熟的互信机制,才是这套看似荒谬的酒桌文化背后的真正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