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升商网进出口贸易公司!

太升商网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1
  • 2
  • 3
  • 4
  • 5

网络精典博客转发

六十年代的歇后语热

2017-11-16

    记得我上三年级的1967年及以后好像有一个歇后语热的时期,不知道范围有多大;
    当时我在曲阜泗水宁阳交界的一个山沟里的学校,就是孔尚任写《桃花扇》的石门寺小学。
    已经“复课闹革命”了,但是课本上《毛语录》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这个,大家兴趣也不大。
    同学们以歇后语相互“辩论”,
    有的同学去曲阜,济宁学歇后语,还记录了一大本回来传抄。
    应该是曲阜那些县城也有这个热潮吧。
    那个时候单单一个物件的歇后语就有很多,比如:屎壳郎。
    屎壳郎坐绣楼 —— 臭名在外;
    屎壳郎坐房梁 —— 摆臭架子;
    屎壳郎钻竹子 —— 过不了节;
    屎壳郎钻在粪堆里 —— 臭味相投;
    屎壳郎钻天 —— 小能豆子;
    屎壳郎钻破铺盖 —— 装进布;
    屎壳郎钻灰堆 —— 不显眼;
    屎壳郎钻到花生里 —— 不是好人儿;
    屎壳郎支桌子 —— 硬撑;
    屎壳郎爬在脚面上 —— 不咬人也恶心人。。。。。
    关于男性生殖器的歇后语也很常用来辩论:
    鸡巴头子嗑瓜子--充你巧嘴;
    鸡巴头子打浆糊--糊住嘴了;
    倒背手尿尿--不服你。
    这个算不算文化现象呢?
    现代文学中有“丘八诗”算当时的一个文学现象,
    那么在文化沙漠时期的歇后语热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