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忠孝之争
2019-05-26
据古书记载:三国时期曹丕为太子时曾出过一个题:君主和父亲同患重病,而药只有一丸,只能救一人。到底应该救君主还是应该救父亲?魏国大臣们众说纷纭,争论不止。这个时候曹丕问当时的大儒邴原,邴原一语定音“救父亲”。孝亲先于忠君,家庭及宗族的安泰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国家,也没有君主。特别是三国那个动荡不安,王朝频繁更替的年代,放弃家庭为君主效力,人类就无法繁衍。而忠君超过孝亲就会造成伦理颠倒,甚至丧失人伦,进而引起社会动乱。十年浩劫不是记忆犹新吗。除非有理想有抱负要为一个理想献身的人会抛家舍业,另外就是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为了家人宗族的生存,个人忠孝难两全,为国慷慨赴死。在平常年代当然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在受到外族侵略家族无法生活时,才忠于国家,为国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