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以弘扬国学为号召又掀起了学习儒家文化的热潮,之所以说热潮,是因为各种学习班大量出现,各地所谓的儒学大师“涌现”,孩子纷纷穿古装学古文好不热闹。细心看看真正研究学问,把儒学作为准则及规范认真研究系统提出的却没有。所谓的大师,就是于丹之流无非弄出来几个心灵鸡汤,哗众取宠一下子。实际上儒学曾作为国教实行过几个朝代,古人也根据当时的形势断章取义地进行研究归纳,著书立说为当时的朝政服务。儒学一直存在着新旧两个对立,就是新注与古注的对立,今文与古文的对立。所谓理学,那是朱熹一派的新注;之前还有古注。我们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书籍在被焚之列,全部化为灰烬。汉朝恢复儒学上升为国家的儒教,没有了经典,就召集全国的儒者靠记忆重新记录成书,基本用隶书写成,称之为“今文经书”。后来在孔子故居夹壁墙里发现了秦以前的文本,这些书多用大篆写成,称为“古文经书”。
汉武帝把儒教定为国教的时候,经典都是今文文本,学者也是师承或者家传,其目的是为汉王朝服务,是以御用学问问世的。而古文学派是刘向父子倡导的,他们帮助王莽篡汉,一直是在野学问。古文学派集大成者郑玄不为特定政治目的服务,不为王朝服务并且融合今文把儒学做成真正的学问。中国毕竟是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家,儒学也起着树立道德规范,行为规范的作用。弘扬国学应该有一套结合当今社会的理论,十几年前外派到马来西亚时,天天看报纸,他们有一个做人规范,行为规范的连载,很多是吸取儒家学说,当时我想人家伊斯兰国家都用儒学的东西规范国民,我们却搞得乱七八糟不成体系。所以我认为应该把儒学今文古文融合,建立一套适合当今社会,当今世界潮流的儒家学说新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