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情,而我们当下的道德品质教育基本是一种伪道德教育。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最坏莫过于伪善,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是在助长伪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说,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在选官是首先要道德好,
如果道德好就可以当官,那么愿意当官的人就会问:道德好怎么讲?
如果这样的内容就是道德好,那我就这样做。
那这样还是一种发自本心的道德实践吗?不是,
如果这样做就是道德好,就可以当官,那就成为了一种伪善。
如果一个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就得到了表扬或奖励,这其实就是在助长伪善。
我不相信道德是说教可以提升的。
我对于夸奖有很大的警惕,夸奖一定是高位人夸奖低位人,
在夸奖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抬高,夸奖是一种控制手段,是别有用心。
日本有一个叫远山正瑛的治沙圣手,八十多岁到中国来治理沙漠,功德无量。
记者问他:我们听说日本人的孩子的环保意识那么好怎么来的?
远山回答:“日本的孩子环保意识好,因为他们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的。”
这句话值得深思,父亲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如果孩子看到父亲的一切行为,父亲不用说什么,孩子慢慢也会这样做的。
相反,如果父亲不做环保的行为,但是一直叫孩子去做,孩子会觉得父亲非常虚伪,就会叛逆。
我有一个外甥在美国出生,非常顽劣,但是看到街上有垃圾一定要捡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谁的说教发生了这样大的作用?
其实并不是,而是由整个社会成年人的行为影响的。
人会被他人的行为感动,人不会被他人的说教感动。
再说“智”,“智”的本质应该是知识,而不是能力,知识不等于能力,
知识要转化为能力有一个复杂的过程。
我们在“德智体”上对“智”的理解是非常偏颇的,
但是即使对“智”的理解很正确,也还有非常重要的情商,“智”不能包打天下。
最后再说“体”,我们高三基本就没有体育了,
我们对“体”轻视到何种程度啊,
其实“体”是太要紧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