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些人其实生活得很好,或定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或是国内大城市的白领中产,生活无忧,
但依然对现实有强烈的不满,
无法对社会的不公和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
另一些人则相反,每当一些让人愤怒的新闻出来,总有大量的人为国分忧。
这些人并不一定生活真的很好,往往其实自己是鸡蛋却总是站在墙的一边,
正在被压迫却总以为自己姓赵。
人和人之间为啥会有这样的区别?
其实无论处于什么阶层,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各种各样的困境之中,区别并不大。
真正有区别的是对困境的敏感、体察、认知。
卢梭的那句话“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是对的,
问题在于你是否能感受到枷锁,
对枷锁带来的束缚、羁绊、桎梏是否敏感到无法忍受,迫切想挣脱与逃离。
这是每个人不同,而且差别很大的。
一个人必须先能感受到自己的困境,才能推己及人地理解他人的困境。
所谓同理心就是这么来的。
地命海心这种心态本质上是来源于钝感和麻木。
对困境的钝感和对枷锁的麻木。
一旦钝感麻木,自由权利这些词汇不能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变成纯粹的抽象,就开始厌恶起来。
人追求自由是因为感受到不自由,人渴望逃离是因为无法忍受束缚,人争取权利是不甘被压迫。
这个前提就是你得先有感受。
文学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逃离与挣脱,不仅是逃离苦难,也逃离幸福。
敏感的人是很难幸福的,或者说很难持久地感受到幸福,
特别敏感的人甚至会厌恶幸福,想要挣脱。
保留一定的钝感是幸福的来源,过度的钝感就是麻木,所谓没有了灵魂。
这种体察感的强弱,往往比实际生活客观标准上的好坏,
更能决定一个人社会、他人和自己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