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都城临安人流行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用来祭祀祖先,后来逐渐盛行开来成为节俗。
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俗谚。
馄饨和饺子的做法也类似,饺子在明代之前也称为“馄”。
所以,那时候的“馄饨”和“饺子”也可能是不同地方的叫法。
“馄饨”一词和“混沌”谐音,
有个相关传说,说冬至吃馄饨乃是纪念中华始祖盘古诞生于混沌之意。
上古时,冬至日象征新岁的开始,
而盘古开天则是带来中华民族的诞生。
馄饨颇似天地浑沌之象,吃馄饨具有祝贺初生、新生的意义。
北宋时隆重庆祝冬至,“报时”迎新。
北宋京城冬至时,在“钟鼓楼”广场有鸡唱、鸣鼓“报时”的盛大仪式。
诗圣杜甫有诗吟:“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节,人间与天上同步驱走阴寒,迎新生、纳祥庆!
敬天、祭祖,家人团聚,献袜履和各种食俗都温暖着代代中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