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专家们都在热议中国经济问题的焦点在何处,
人口毫无疑问是最核心的问题。
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就开始减少,
最近这些年处于持续的下滑趋势之中,说明中国社会已经开启了老龄化的进程。
从人口出生率变化来看,这种形式有可能在加速恶化。
伴随人口出生率的下滑,带来的自然是新出生人口数量的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2018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万、1723万、1523万,
呈现连续下跌的趋势,也就是说,未来劳动力人口数将连续下跌,社会老龄化将继续加剧。
当老龄化不断加剧之后,房屋的需求自然下降,
因为供过于求之后,空房子失去了交易带来的价值。
虽然美联储从2015年底开始一直处于加息的进程中,
但中国央行一直未进行实质性收缩,相反,从2018年开始就持续降准,
降准放水有助于房地产的成交,
但就在不断放水的轰隆声中,房地产已经出现了和中国央行愿望相反的趋势。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报告称,2018年全年,中国受监测的4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增长8.8%,
但全年成交增长率的走势却是冲高回落。
2019年1月,虽然寒冬将过,春天的脚步正在走来,但房地产企业感觉到的却是严寒。
2018年1月排名前十的房企销售额共计超过3281亿元,
与之相比今年排名前十的房企共计销售仅超过2500亿,
相差近800亿之多,同比上年下降了23.8%。
现在的房企可能正处于极度的焦虑之中。
恒大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8年下半年至2021年是房企债务的集中兑付期,
规模分别为2.9万亿、6.1万亿、5.9万亿和3.4万亿。
如果成交量和成交金额持续下滑,房企的资金回笼就会出现困难,房企怎么应对还债高峰?
3月之后,很可能需要开启价格战。
然而,价格并不是今天要考虑的问题。
价格跳水的可能性依旧是相对小概率。
在自由市场条件下,房屋是完全的私有产权,无论买卖,谁都无权干涉,政府更不能阻止交易。
但中国的房子只有几十年的使用权,没有完全的私有产权(土地是国有的),
政府有权力干涉交易过程和价格,
比如,限制备案、增加二手房交易的税费等,都可以控制价格。
一旦任由市场抛售,将击垮商业银行。
所以,一旦出现这种情形时,政府会使用所有的行政手段控制价格,
也就是有人所说的没有成交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