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萧县有一个叫宁园的地方,她在王寨的西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张家是这里的大户,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宁园张家就有两三千亩的土地,应该说是苏豫皖地区比较大的人家,清末张家又出生了新一代长子长孙,当时政局动荡,大清政府风雨飘摇,同盟会等革命团体以暗杀为手段四处活动,显得社会极为不平静,张家多么希望这个时候出生了长子长孙能够岁月静好地长大,没有任何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风波,所以取名:张静波。
张静波生活在那种富足家庭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应该是没有什么波澜,掌上明珠一样的生活,私塾学习孔孟之道,肯定是学到了以“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富家子弟往往愤青比较多。张静波不到二十岁就被送到上海的大学读书,在那里他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中共第一批党员,成为上海地区十分活跃的中共积极分子,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的时候,张静波被捕入狱,面临着杀头的危险。这个时候宁园张家乱成一团,搭救张家长子长孙成了中心话题和首要任务,张静波的一个婶婶是淮北人,她的亲哥哥是淮北地方的军政长官,相当于保安司令,手里掌握着军队,和上海军政各界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与上海共进会高层有着生意往来,张静波的这个婶婶求她哥哥亲自去上海搭救,这个保安司令带着警卫排坐火车到了上海,然后到监狱领回了惊恐万分的张静波,把张静波送回宁园,从此家里看住他,不允许他到外地,也检查他与外地人的通信,张静波倒也是听话,就在家里住下来,专心致志地办学堂,家里有钱,他就盖了一个学校,聘请老师,让周边农村的孩子来上学,免费吃饭,免费上学,萧县很多大学生的小学都是在宁园上的,张静波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开明绅士。
日伪时期,苏豫皖地区成了四方拉锯的地区,日本人,伪军,国民党军和共产党的新四军四师。张静波肯定是亲共的绅士,华中局书记吴芝圃的子女,河南省副省长彭孝谦(音)的子女都在宁园上过学,受到过张静波的供给和保护。日本人两眼一抹黑,肯定什么都不知道,伪军的司令孙子玉(音)由于亲戚关系也不会招惹张静波,国军孙连仲部也有亲戚在,所以张静波一直保持着与新四军和中共萧县县委,苏豫皖第七特区领导的关系,特别是密切的四人往来。
全国解放后,时任河南省副省长的彭孝谦亲自回到老家,指示当地政府,张静波是开明绅士,支持过革命,一定要照顾好,并亲自给安排工作,张静波不愿意离开家,就安排到黄口中学任教导主任,当然成份是地主不可改变。张静波顺利度过打土豪分田地,镇反肃反,反右和文革初期。随着吴芝圃和彭孝谦的相继离世,随着文革运动高潮不断,张静波感到面临的局势十分严峻,虽然没有人批斗他,也没有人揭发他,但是他从周围人的眼神中和言谈中感到巨大的压力,1968年清理阶级队伍开始了,根据运动的布置,张静波属于被清理对象,何去何从让他惊恐万分,完全不亚于四一二所面临的情况,他思前思后,最终选择了自尽,在1968年清理阶级队伍的风暴中,还貌似平静的黄口中学教师寝室里,张静波吊死在房梁上,走完了一个慈善家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