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边乡村有一个回乡的离休干部,人们称他为“谢老头”。谢老头在1947年解放军路过其家乡时参军了,先是在临沂大山里转悠,后来去了徐州,又渡江去了上海,跟着部队一直到福建,随后就参加了抗美援朝,回国后安置在山东益都的机关,后来改成青州市,谢老头在一个局当局长,这期间他每年都回家看望父母,父母不在了,他每年也回来住几天。原来他心中一直挂念着他的初恋,现在成了他的兄弟媳妇。当兵之前或许他们私定终身,谢老当兵一去没有音讯,他的初恋就嫁给了他的弟弟,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虽然成了大局长的谢老头还是孤身一人,转眼到了五十多岁,开始了一大批退休离休的风潮,谢老头也面临离休,正在征求他去留意见的时候,听说弟弟去世了,谢老头要求让出位置,享受副县级待遇,离休回乡安置。谢老头回到家乡,镇里为他盖起了二层小楼,他也准备迎娶兄弟媳妇进门,这个时候四个侄子坚决不同意!四个儿子不同意,老太太嫁不了,谢老头很伤心,在亲戚张罗下,附近村里一个快50岁的女人走进他的生活,这个女人的女儿坚决不同意,扣住户口本断绝了和母亲的来往。老谢和这个女人生活了十几年,谢老头是离休干部,工资很高,又在农村,生活极为富裕自然不必说。到了1996年这个女人因病去世,虽然没有登记为合法夫妻,但是感情总是有的,谢老头不愿意草草埋掉陪伴他十几年的女人,他托人找到女人的女儿,先拿一万元现金,1996年的一万元是一个大数,因为城市一套一百平的楼房才四万元。谢老头想让她们为老人发丧并签订协议今后也为谢老头送终。谢老头的想法被她们断然拒绝!
陪他生活的女人的尸体还停放在家中,谁来送终成了难题!谢老头目光转回了四个侄子,找来中间人出主意,四个侄子中老二过的最差,自己在水泥厂当保安,老婆到处打零工,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出嫁在邻村愁的盖不起新房子,给儿子盖房子准备结婚到了上梁的节骨眼上,当时农村盖两代居的大房子最低需要四万元,中间人拿着四万现金来到老二家,进门就问怎么还不上梁呢?老二愁眉苦脸地说:凑不齐钱啊!中间人说:你没有找找三个亲兄弟吗?老二说:人家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谁管我们啊!中间人把四万现金放在桌子上说:现在有一个机会,你们考虑一下,钱是谢老头的,你们答应给他那个老伴披麻戴孝的送终,以后答应为谢老头送终,这个钱就是你的。老二和媳妇面面相觑,老二说:怕他们兄弟不同意。中间人说:盖房子没钱上梁,他们同意吗?老二媳妇说:这样吧,不办过继手续,我们答应给他养老送终!
老二两口子跟着中间人来到谢老头家里,中间人介绍说:他们两个答应发送大姨,然后也答应给您老人家养老送终。老头一听十分高兴,这时候也到了三天发丧的日子了,按照谢老头的意思,隆隆重重地正正规规地举办了葬礼,二侄子一家,相当于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孙女婿披麻戴孝好不隆重,了却了谢老头的心愿,也对得起先走的“老伴”。谢老头一高兴,说:孙子的房子算我的,你们再到城里给孙子买一套一百平以下的楼房,娶个孙媳妇回来!女儿的房子也算我的,回去就盖!合家欢喜!
从此侄媳妇就不再出去打工了,专门照顾老人生活,打扫卫生,做饭洗衣服,谢老头的工资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眼看着过万,眼看着又上涨50%,谢老头也年过九十了,生活不太能自理了,老二也不干保安了,两口子专门回来伺候“银行”啦。前几年镇上按照谢老头的要求给他们调整了宅基地,谢老头,老二加上孙子调整到一起,三块宅基地连片盖起了六百平的三层楼,儿子整天穿着睡衣推着老头满村子溜达,儿媳妇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还带着孙子。谢老头看着侄儿子,侄媳妇,孙子,孙媳妇,重孙子心里蹦高兴,笔者写的时候谢老头正是95岁生日刚过,现在四个侄子过的最好的就是老二家,其他三兄弟眼巴巴地看着老二推着老人进进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