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投降了,我爷爷就在徐州落脚了,当时认识国民党徐州接收大员张禄和(音),我爷爷就在徐州青年路大巷口西边租了一个带门头房的院子,就开了一家点心店,或许是因为在王寨开过点心店,制作和经营不太费劲的缘故吧。点心店1945年开张,据孙善民和郝斌等老人回忆:名字叫永康点心。过去31集团军后勤处长李寿山也住在徐州,李寿山家是王寨火神庙的,都是近邻;当时徐州市长络东藩住在大巷口对面,和我爷爷很熟,张禄和最有钱,他负责接收日伪资产,我爷爷为他接收出谋划策,当然也获得很多钱,据我母亲回忆,家里两个大水缸都是满满的银元。当时军统徐州站的站长也和我爷爷很熟,这些人经常在我家吃吃喝喝,租来的大院子就像一个私人会所。
这个时候,我爷爷花钱买了一个唱戏的,据说是唱京剧的,是河南许昌人,艺名叫王玉兰,她本姓徐,跟了我爷爷就改名徐慕庭,因为我爷爷叫孙相庭,就是爱慕孙相庭的意思。这个时候我母亲从部队回来到徐州的中学来上学,我二舅跟着点心店学徒,家里开着流水席,可能是我爷爷最辉煌的三年,直到淮海战役打响,就人去楼空。
我们的点心店有麻饼,三刀,桃酥,饼干,酥糖很多品种,我爷爷也从上海进货卖,我三叔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可口可乐,对!就是可口可乐,一个字都不差,并不是改革开放才翻译的。用现在的眼光分析,永康点心店应该就是一个招牌,一个门面,实际的生意是和络东藩,李寿山,张禄和他们经营资产和大宗物资,这基本是一个很大的网,官方有市长的门面,31集团军的需求,接收的日伪资产除了不动产,还有很多物质,政治保障是军统徐州站,一间不起眼的小店面背后是通天的大生意。
所以萧县在大肆搜捕共产党员的时候,就没有人敢来徐州找我母亲的麻烦,我母亲是1944年参加新四军之后回来上学的,这时我父亲是共产党的军官。就像军统徐州站的站长在酒桌上,守着徐州市长络东藩说的:少奶奶,你放心,在徐州没有人敢动你!
淮海战役后,我母亲重返部队,徐州也解放了,旧政府的人都跑了,永康点心背后的生意也没有了。我爷爷跟着解放军九兵团进驻上海,在上海给志愿军供给药品,他也不知道药是假的,都是药厂生产出来的,结果是面粉做的假药,三反五反的时候我爷爷跟着药厂的管理人员一起被抓,后来九兵团后勤部担保把他排除在外,那些统统枪毙了。